【转载】OSPF —— 优化配置
目录
一、配置:
——(1)接口下配置:
——(2)OSPF进程里面配置
——(3)修改接口网络类型!!!点对点
——(4)查看CPU利用率:
一、配置:
——(1)接口下配置:
r1(config-if)#ip ospf hello-interval 10 ----hello包 发送间隔时间(默认10s)
r1(config-if)#ip ospf dead-interval 40 ----hello包 死亡时间(默认40s,是Hello包的三陪)
r1(config-if)#ip ospf retransmit-interval 5 -----LSU 重传时间(默认5s)
r1(config-if)#ip ospf transmit-delay 1 -------LSA age默认每次减一秒(lsa老化时间)
r1(config-if)#ip ospf flood-reduction -----抑制hello和30分钟刷新时间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(2)OSPF进程里面配置
r1(config-router)#timers pacing lsa-group 240
-----组团LSA刷新,30分钟刷新时间后延时240秒,等待更多的LSA延时,以便组成一个组更新,这样更加节省CPU资源,数据库大,这个时间可以相对应设置小一点
Timers ospf delay interval 5
---- 用于修改SPF计算的延迟和间隔,默认时间为 5s(延迟)/10s(间隔):当一个接口配置OSPF的链路出现了抖动,接口up时,SPF算法运行,通告LSA,通告给其他设备,设备收到以后,重新启用SPF算法计算路由。而SPF算法刚刚运行完,接口又down了,那又要运行SPF算法,重新计算路由.......反反复复,导致CPU性能居高不下。两次SPF的运算应该有时间间隔。往小处修改,可以加快OSPF协议的收敛速度,但对CPU性能会多些消耗
OSPF收敛:从链路发生变化到路由表的 更新的时间间隔
(config-if)#ip ospf dead-interval minimal hello-multiplier 3
----死亡时间为最小1s,hello是333毫秒,1秒除以3得到的(死亡时间是hello包发送间隔时间的三陪),最快的发现链路故障,加快收敛。但是对设备消耗大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(3)修改接口网络类型!!!点对点
拓扑为点对点拓扑的话,就没有必要选择DR/BDR,修改为点对点链路,加快协议收敛。
接口下:
ip ospf network point-to-point
但是出现问题是:两边接口链路类型不匹配(一个为点对点,一个为广播),邻居关系是可以正常建立的,数据库也是正常同步;但是双方收到的LSA是不会参与运算的,路由不能同步!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(4)查看CPU利用率: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62311779/article/details/126770765
版权声明:
作者:SE_Ning
链接:https://www.cnesa.cn/953.html
来源:CNESA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共有 0 条评论